擬定各學制公民教育目標											
				各學制設定兩條教育目標
國小:認識社會規範。
            建立基本道德。
國中:啟發學生對法律、政治、社會和經濟的基本認識。
            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判斷。
高中:對法律、政治、社會和經濟的事物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培養關心社會事件的習慣。
大學:試圖參與或表達自身對公眾事務的意見。
            培養對事務的批判性思考。
國小:
1a-II-1 辨別社會生活中的事實與意見。
2a-II-2 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國中:
公 1c-IV-1 運用公民知識,提出自己對公共議題的見解。
社 3c-IV-2 理解成員特質並相互學習與合作。
高中:
公 3c-V-1 傾聽他人意見並澄清彼此觀點。
公 1b-V-1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大學:
清晰邏輯思辨能力
聆聽他人意見
國小:
1.基本倫理道德
2.群己關係
國中:
1.認識台灣的地理歷史
2.基礎法治
高中:
1.培養世界觀
2.民主法治與政治
大學:
1.公民參與
2.獨立思考與批判
正筌、玨璇、志諺、祥宇組:
國小: 個人、家庭、班級為主,鄉土為輔(個人生活習慣、團體秩序養成)
國中: 鄉土為主,國家為輔(鄉土意識、國家法治觀念)
高中: 國家為主,世界為輔(國家公民素養、多元文化觀)
大學: 世界為主(對公共議題的思辨能力、世界觀)
國小
- 我世連結、個人與團體的互動、品格(同理、責任感等)
- 自我探索、培養好奇心、多方接觸與常識
國中
- 能理解國家與社會中不同團體的性質與差異,進而覺察自我在團體的位置,進而發揮這個角色與本身的價值,並以此特性與他人互動。
- 對於基本社會科學的認識後,能懂得背後的素養與價值,進而開始批判探討時事議題
高中
- 在自我與團體的互動上,更能培養個人自省與學習、團體成就與回饋他人的能力
- 邏輯思考的訓練與辯證,應用社會科學的知識開始進行步入的社會的相關行動
大學
- 對於有興趣的社會科學領域能與自我發展的專業有更多的連結與呼應
- 具有不斷調整與適應科技與社會變遷的能力
Enabled for members only! Please take the course first

 
                    
